第151章 银沙啄玉(六)(1 / 1)

东厂观察笔记 她与灯 3559 字 2021-06-27

不辩了。

这三个字堵回了杨伦所有的话。

如果说他以立于内阁为耻, 那么站在邓瑛面前,杨伦的情绪复杂到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只唯独不准自己对这个人生出怜悯。

邓瑛不是没有手段保全性命。

位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东厂提督太监。就像白玉阳所担心的那般。他完全可以像何怡贤一样,一手遮住少帝的耳目。

但他垂下手, 说他不辩了。

“为什么不辩了。”

杨伦脱口问道。

邓瑛看向正街上的人群, 平声道“很难讲, 若我未受腐刑, 我会不会也身在其列。”

这句话, 似乎印证着杨婉那一句‘铸刀杀自己’。

邓瑛想起杨婉,竟觉有一丝暖。

他抬头看向杨伦, “子兮, 我一生潦倒, 该做的事却都做了,如果没有婉婉,我早就想把一副残躯埋了。可是她至今没有离开我, 所以……即便厌弃自己多年,我也还想为她再活久一点。但不管怎么样, 我不能背弃我走这一条路的初衷——不令为国者死于冤屈。他们要翻的案子, 都是该翻的,那就让他们翻吧。我……”

他顿了顿,面露一丝笑容, “我回去吃牛肉。”

杨伦沉默地看着他从自己身边走过, 转身唤道

“符灵。”

邓瑛回头道“想吃一道来。”

杨伦站在那儿半晌没出声, 最后憋出来一句, “那你等一下, 我过去买几个橘子给婉儿。”

邓瑛一怔, 随即点头笑应“行。”

东缉事厂的内衙中, 杨婉独自一个人坐在跨门前。

她着实有些累,门口的风一吹就犯困,索性靠在门框上闭着眼睛小憩,谁想竟睡了过去。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忽然被一个人大力捞起,随即劈头盖脸的便是一顿数落。

“让你回家你不回,跑他这儿睡大门口。”

说完转身又冲着身后的人一顿吼,“她最近病着你知不知道!”

杨婉恍惚着睁开眼睛,这才看见拽着她的人是杨伦,又见邓瑛立在他身后一句话也不敢接,不禁抬着笑了起来。

杨伦愤道“你笑什么?”

杨婉任由他提溜着自己道“好久没见哥了,这会儿见到了开心。”

杨伦听了这句话,瞬间偃旗息鼓,“你还知道你有个哥哥。”

“你怪我没回家看你啊。”

杨伦道“不管你回不回家,哥都给你做主。”

他说着,反手指向邓瑛,“把他这段时间没做对的地方跟我说,我今儿跟他算清。”

杨婉侧身看向邓瑛,笑道“听到没有,要清算。”

邓瑛应道“听到了,我认罚。”

杨婉这才对杨伦道“你也别提着我了,进去吃牛肉,云轻和姐姐带着我做饭,我厨艺好多了。”

杨伦板着脸道“行,我今日试试。”

说完松开杨婉,径直跨进了门内。

杨婉这才拉过邓瑛,问道,“覃千户怎么样了。”

邓瑛道“你也知道了。”

“嗯,还猜你会去救他,然后被骂得狗血淋头。”

邓瑛听了笑开,“你不生气?”

“我气什么。”

她一边说一边整理被杨伦抓皱的衣衫,“我早习惯了。”

说着牵着他朝衙内走,“你们今儿喝不喝酒。”

邓瑛跟着他边走边道“我喝不了多少,但如果子兮想喝,我可以陪。”

杨婉回头道“他肯定想跟你喝,你们先坐着,我去买酒。”

“不用婉婉,衙里有酒,我去取。”

初夏小聚。

一锅炖牛肉,两坛花雕酒,邓瑛饮食有限,只饮了几杯。

杨伦最初尚且克制,喝起兴致之后就没了节制。一坛酒见底后,被杨婉夺了杯子。但他竟然没有恼,红着脸在圈椅里坐了一会儿,突然站起身说要出去吹风。

杨婉起身拢了拢衣,跟着他一道走出去。

四月的风温柔地吹在二人身上,酒后发汗,经风一吹,不由两肋生凉,杨伦打了个酒嗝,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脸。

“你跟出去来做什么。”

杨婉靠在门上道“出来盯着你,我们怕你想不开。”

“我想不开?”

杨伦苦笑了一声,“杨婉,你是怎么想开的。”

杨婉摇了摇头,“我至今也没想开。”

杨伦侧身道“那你为何不骂他。”

杨婉沉默了一阵方道“明明知道好日子不多了,还要生他的气,不好好过,岂不是很笨。你看现在我们多好,如果不是想你避嫌,我就经常请你去清波馆,大家忙过了手里的事,一起吃热热闹闹地吃火锅。”

杨伦揉了一把有些发痒的的眼睛,“如果出事的是我,你嫂子现在早把眼睛哭肿了,还有心思吃什么锅子。”

杨婉垂下头,轻道“没必要在这个时候用眼泪伤他。我喜欢的,一直都是他对大明的初衷,他从未变节,这就证明我所爱不错。”

她说完转话道“喝了酒要不要人送你回去。”

“不用,我散几步。”

“好,我送你去门口。”

两人一道穿过跨门,杨伦随口问道“清波馆,最近有事吗?”

杨婉淡道“哦,偶尔会有人过来焚几本书,不过,有兵马司和北镇抚司看着,并没有闹出大动静,我把内坊的事暂时停了,这几日倒是闲。”

杨伦侧头道“陛下很想念你和娘娘,娘娘不能再进宫,但你可以。你若无事,回一趟内廷吧。”

杨婉摇了摇头,“琉璃厂案和桐嘉案都在重审,陛下见了我会很为难。”

“婉儿。”

杨伦犹豫了一下,恳道“你可以求情。”

杨婉抿了抿唇,“我不求情。”

“为何?”

杨婉站住脚步,“因为本来就没有过错,为什么要跪下祈求原谅,谁能原谅他?这个世上除了张先生,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让他下跪。我也不跪,我就活在他身边,看这个世道还能怎么对待我们。”

杨伦朝杨婉身后看了一眼,摇头忽道“我也不知道他上辈子是造了孽还是积了德,这辈子落得这样个境地,又遇到了你。”

杨婉笑道“他造孽还是积德我不知道,但我一定是积了德。”

“你就趁着他不在瞎说吧。”

他说着收回目光,“我走了,好生照顾自己,不管以后怎么样,你都可以回家。”

“我知道。”

“别送了。”

杨婉依话停下脚步,目送杨伦走出大门,方走回内堂。

里面的酒肉都凉了,邓瑛趴在桌上将将睡熟,他酒量不好,喝得少也会头重,加上连日少眠,竟渐渐睡沉了。

杨婉挽起袖子收拾完桌上狼藉,洗了手回来在他身边坐下,看着邓瑛的睡容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鼻子。

邓瑛咳了一声,却并没有醒。

窗透清风,轻轻吹着他的袍衫,他迎着风,时不时地被勒出骨形。

杨婉也在他身边趴了下来,外面的眼光逐渐隐去,浓云漫入,泥土腥味从草木间幽幽地弥散开来,混合着酒肉的气息,却不是很难闻。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不多时便下大了。

杨婉抬头朝屋檐看去,雨水流到檐下,挂成了水帘,像一层脆弱而温柔的屏障,将她和邓瑛包裹在中间。

杨婉将头枕到了邓瑛的手臂上,也闭上了眼睛。

靖和初年过了一小半。

历史上的邓瑛死在这一年的秋天。

“数点秋声听梦短,檐下芭蕉雨。”

杨婉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下了这句词。

四月底,桐嘉书院院生妻儿的‘人命案’被顺天府移交东厂狱。督察院骂声一片,加上琉璃厂案与桐嘉案重审翻案,弹劾邓瑛的折子像雪花一般飞到了内阁的案头。白玉阳将这些折子全部堆到了杨伦的案上,就在杨伦艰难写夹票拟的同时,杨婉在清波馆内将自己的笔记翻到了第一页。

那一页上赫然写道

贞宁十二年,在南海子的刑房里,邓瑛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误会,他以为我是当时世上唯一一个没有放弃他残生的女人,事实上我只是一个试图从他身上攫取一手资料的学术界女变态而已。

文字是英文。

笔调中的戏谑感,如同她曾经与这个时代的割裂感一般,已经逐渐变得有些陌生。

事实上,她并不是一个学术女变态,她是一个慎重的记录者,一个专业历史研究者,也是浩荡的人潮队伍里,为数不多的温暖之人。

杨婉撕掉这一页,又在面前铺开一张宣纸,扼袖研墨,取笔喂饱笔尖。落笔时笔画端正,尽可能地收敛住现代的文法,行文却也不刻意雅正。

靖和初年的夏季,她开始自译这本笔记。

和《邓瑛传》相比,这本‘流水账’没有体系,没有什么逻辑,没有参考任何的文献,也没有系统的研究理论做支撑,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从专业的角度看来,这并不能算是严肃学术的著作,但却是她身为一个研究者,对邓瑛所生活的大明朝,最完整的认知。

她夜以继日地整理,修改,咳疾也跟着越发地严重起来。

宋云轻帮她请了大夫,吃了药不见好转。

然而让她有些无语的是,她开始掉头发了,就像当年写博士论文时一样。

杨姁劝她道“这样熬下去不好。”

杨婉听了只是笑笑,“写文章的人,都呕心沥血,我这才到哪儿呢。”

杨姁道“那多是为了功名和才名,你为了什么?”

杨婉低头望着手底下的墨字。

“我也一样,为‘名’而已。”

杨姁道“婉儿,你不是求名的人。”

“为人求‘名’也一样。”99。99